中金公司陈亮: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国际一流投资银行
2024-06-04署名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对金融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把我们党对金融工作本质规律和发展道路的认识提升到了新高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金融问题的重要创新成果,构成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金融篇。《习近平关于金融工作论述摘编》思想深邃、视野宏阔、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理论性、针对性、指导性,是做好新时代金融工作的行动指南,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我国金融发展面临的形势任务,深化对金融工作本质规律和发展道路的认识,全面增强金融工作本领和风险应对能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奋力打造国际一流投资银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强化政治引领 牢牢把握新时代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前进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对新时代新征程金融工作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这个重大课题,进行了科学系统的分析、深刻全面的阐述,为中金公司把好政治方向、加快建设国际一流投资银行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一是旗帜鲜明指出了建设金融强国的奋斗目标。建设金融强国,是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是党中央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建设金融强国,要求我们必须拥有强大的货币、强大的中央银行、强大的金融机构、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强大的金融监管、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勾勒出金融强国的宏伟蓝图,指引着中金公司争创国际一流的奋斗方向。
二是旗帜鲜明指出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的核心要求。“八个坚持”全面总结了百年红色金融的成功经验,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本质特征,将我们党对金融本质规律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坚持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立足我国国情实际,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坚定道路自信,奋力打造中国特色国际一流投资银行。
三是旗帜鲜明指出了做好新时代金融工作的两大重要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建设金融强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新时期党的金融工作的两大重要原则。我们要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要始终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金融的天职和宗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
把牢“八个坚持” 切实增强加快金融强国建设的使命担当
“八个坚持”既鲜明标注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更体现了中国特色国际一流投资银行建设的实践要求。
新征程上,中金公司将以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自觉的行动、更加有力的举措扎实推进金融强国建设,坚定不移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一是始终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牢牢把握国有金融企业在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中的职能定位,牢记金融国企政治身份,切实增强政治担当,坚定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担负起“金融强国”的政治责任,着力推动我国金融事业高质量发展。坚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各方面各环节,确保坚决执行党的金融政策。进一步健全法人治理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切实将党的领导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转化为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果。
二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守“大义利民”的理念,以客户为中心,不断提升全链条专业能力,推进“人民金融”建设。践行金融为民理念,积极探索金融惠民的有效渠道,持续丰富普惠金融产品服务供给;满足人民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提高金融服务质效,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在金融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全面履行社会责任,巩固拓展金融帮扶助力乡村振兴成效;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情,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践行金融利民理念,以高质量基金和财富管理产品助力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持续推动买方投顾转型发展,助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23年,公司财富管理客户总数近748万,总客户资产约2.89万亿元,产品保有量逆市增长,达3500亿元,其中买方投顾类资产保有量超800亿元。积极引入优质资产,2023年权益基金发行和营销规模近200亿元,逆势进行产品布局。拓宽北交所两融标的,推动融资余额回升,同时,从融券端、出借端、券源管理端落实融券政策,让利于民。践行金融便民理念,推进数字化转型,打造以客户为中心的特色敏捷文化,探索数字生态合作新模式,持续改进用户体验、提升科技生态能力,为客户提供更加便利化、智能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不断提升高质量综合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覆盖率和可得性,帮助长尾客群增加财产性收入,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三是始终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2023年,中金公司支持社会直接融资约9.8万亿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年服务科技类企业交易规模近3400亿元,助力中小微企业完成资本市场交易规模超2300亿元。牵头中投公司系统产业链供应链小组和服务科技创新小组,在保“双链”和支持科技创新上打出“组合拳”。新征程上,中金公司将持续推动投资银行回归本源,聚焦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断提升“投资+投行+研究”服务的精准性、适配性,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引导更多资源投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中小微企业等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为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全链条的高质量综合金融服务。
四是始终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全面从严对标监管要求,完善多层级多维度的全面风险管理,重点加强“三道防线”管理机制建设,持续开展穿透式、全覆盖的风险管控。全面从严抓实“完善制度-宣传教育-监督检查-执纪问责”“四步工作法”,不断优化风险防控机制。坚决守牢风险底线,进一步强化风险源头管控,对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发挥专业所长,积极助力地方政府、企业等化解金融风险,防范重大风险外溢,坚决维护好经济金融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
五是始终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树牢强烈的法治思维和规矩意识,坚持守正创新,在市场化法治化的轨道上推动审慎创新。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帮助实体企业借力国际与国内两个大市场,进一步提高融资渠道的多样性和融资方式的灵活性,降低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争取更多的长期资本支持。
六是始终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改革与创新来激活内生动力,切实强化金融服务功能,活跃资本市场,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枢纽作用,努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推动科技金融创新驱动,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助力科技创新链条与金融资本链条的有机结合,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金融力量。提升绿色金融服务效能,聚焦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加大绿色环保领域的投融资服务,助力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推进普惠金融提质扩面,持续增强产品和服务的均衡性,抓好全光谱产品体系建设,扩大客户群体覆盖面,为人民群众提供更有温情的金融服务。丰富养老金融产品供给,围绕居民生命周期养老金融需求特点,积极创新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加速推进数字金融建设,推动数字化转型,持续提升智能化服务质效。
七是始终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长期以来,中金公司以中国香港为桥头堡,努力构建并不断提升跨境、跨市场的业务能力,近两年公司正持续加大在中东、“一带一路”等地区的业务合作,力促与沙特、阿联酋、阿曼等国主权基金建立“中国与海湾国家共同投资联合会”多边机制,实现创新方式“引进来”;围绕重点地区、重点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服务中国优质企业“走出去”,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征程上,中金公司将依托全球金融中心网络布局,积极助力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服务上海加快建设“五个中心”,服务好“走出去”和共建“一带一路”,不断提升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影响力。同时,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防范风险跨区域、跨市场、跨境传递共振,织密织牢金融开放安全网,确保国家金融安全。
八是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把握好快和稳的关系,统筹发展和安全。平衡功能性与营利性关系,吸引“长期资本”、壮大“耐心资本”、用好“战略资本”,发挥好资本市场稳定器作用,做好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稳健投资,努力实现服务高质量发展、客户资产保值增值与公司长期健康发展得更好统一。
奋力争创一流 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提供坚强保障
金融高质量发展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打造国际一流投资银行、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使命在肩、责任重大。新征程上,中金公司将锚定一流、争创一流,为建设金融强国提供坚强保障。
一是锚定战略目标,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国际一流投行。把公司发展战略融入打造“强大的金融机构”和“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国家战略要求中,进一步深化中金公司中长期战略规划落地,锚定打造成为创新驱动、享誉全球的国际一流投资银行的战略目标,为中国经济与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作出中金贡献。
二是夯实人才支撑,着力锻造一流专业人才队伍。持续以人才建设为支撑,坚持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标准,着力提升纯洁性、专业性、战斗力,努力锻造一支理想信念坚定、忠诚干净担当、堪当强国复兴重任的高素质金融专业人才队伍。
三是厚植家国情怀,着力塑造一流的文化软实力。坚持党建引领宣传思想文化建设,积极践行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建设要求,坚持诚实守信、以义取利、稳健审慎、守正创新、依法合规。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践行证券行业文化理念和行业“荣辱观”,厚植金融报国、服务人民的情怀,砥砺使命担当。创新实施“宣传思想文化巩固提升专项行动”,着力为国际一流投行建设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中金公司将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把建设金融强国的“动员令”转化为实际行动,努力为奋进金融强国目标、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中金力量。
本文作者为中金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亮。文章在2024年6月4日刊载于《中国证券报》。